任正非:我们要在一个扇形面上引领世界

任正非:我们要在一个扇形面上引领世界

日期: 2021-10-09

面对美国的极限制裁和打压,很多人担心或认为华为必然被击垮。然而,几年过去了,华为没有被击垮,而是坚强地、有质量地活下来了。收入利润还保持了增长,员工队伍稳定,不断壮大,研发专利持续增加。美国的极限制裁和施压没有摧垮和削弱华为,反而让华为变得更加强大和坚韧。


华为是如何做到的?近期,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多次与华为研发人员座谈,谈话里透露了任正非先生率领华为大军打胜仗的秘密。他的谈话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幽默生动,精彩纷呈。谈话浸透着昂扬的理想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主义情怀,生动展现了任正非和华为的卓越理念、顽强斗志和高远目标。


梳理任正非先生的谈话,我们能够深刻感受任正非率领华为大军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夺取胜利的坚定信心,能够窥见任正非指挥华为大军向科技无人区勇猛挺进的“战略思维”和“战术密码”。任正非先生的许多精辟论断对企业家和创业者、管理学者和经济学者、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决策者和负责人,都是极其深刻的启示。


1. 美国的制裁和打压让华为变得更强大


长期跟踪研究华为和任正非的田涛老师曾经说:“数十年来,任正非和华为经历过多少磨难和痛苦,外界知道的人很少。华为和任正非真是不容易。”


美国针对华为的极限制裁和打压可能是华为和任正非无数次磨难中最严峻的一次。生死攸关。华为能不能活下去?如何活下去?举世瞩目。


沧海桑田,方显英雄本色。


自古英雄多磨难。


438fb4ea697f6bd7a0bbd08a78b70942.jpg


任正非说:“我们被美国打压的这两年,人力资源政策从未变过,工资、奖金发放一切正常,职级的晋升、股票的配给等一切正常。公司不仅不混乱,反而是内部更加团结,更加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加入我们的队列。抛开了束缚,更加胆大、勇敢地实现了更多的突破,有了领先的信心和勇气。”


华为凭什么做到了?任正非凭什么做到了?凭借的就是高远的理想、卓越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制度的激励和优秀的人才。田涛老师的著作《理念、制度、人》从三个维度或三个层面来概括华为组织与文化的底层逻辑,精当精辟。


任正非能够率领华为打胜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始终强调向美国学习。面对美国对华为实施极限制裁和封锁,任正非多次对华为员工强调:向美国学习的精神,并没有因为美国打击我们而改变。要始终虚心向美国学习,向一切先进的学习。


英谚有云:最值得尊重和学习的恰恰是你的对手。尊重对手,向对手学习,才能够迎接对手的挑战,才能够超越对手。


这就是开放的精神,

这就是博大的胸怀,

这才是勇者的气度,

这才是强者的自信。


2. 以不断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和保障员工必胜的信心


核心是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山下打粮食和攀登珠穆拉玛峰之间的关系。


华为是极少数真正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公司,任正非是极少数真正懂得基础科学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始终坚持为基础研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的企业家。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如何处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如何协调?打粮食、活下来和攀珠峰、探未来的使命如何并行不悖?这些问题不仅对一家公司的基业长青极为重要,而且对一个国家的强大也至关重要。任正非的洞见和华为的激励机制值得学习和借鉴。


任正非说:“对于长期研究的人,我认为不需要担负产粮食的直接责任,就去做基础理论研究。你既然爱科学,对未来充满好奇心,就沿着科学探索的道路走下去。如果一边研究一边担忧,患得患失是不行的。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评价机制,你们可以自己选择,不会要求你们投笔从戎的。我们允许海思继续去爬喜马拉雅山,我们大部分在山下种土豆、放牧,把干粮源源不断送给爬山的人,因为珠穆朗玛峰上种不了水稻,这就是公司的机制。所以才有必胜的信心。”


3. 是做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做应用研究,华为鼓励科学家自由选择


从公司的角度看,基础科学研究就是“将金钱变为知识”,应用研究就是“将知识转化为金钱”。


480b38b29769b409aaec17f85cf3e435.jpg

任正非说:“作为研究前沿科技的科学家来说,将来有两条道路供你们选择:一条是走科学家的道路,做科学无尽前沿的理论研究,在公司的愿景和假设方向上创造新的知识;一条是走专家的道路,拿着手术刀参加我们杀猪、挖煤……的商业化战斗。”


“第一条是科学家的道路,从事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就是科学家。刚进门尚未成熟的可以叫实习科学家;摸到了门道,小有成就但还没有突破的可以叫助理科学家;有了少量突破的可以叫科学家;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可以叫某方面的首席科学家。不要去比对社会称谓,就不会心里忐忑不安。我们的科学家是领饭票的一种代码;社会上的科学家是社会荣誉的一种符号。我们领饭票的人多了,说明我们兵强马壮,战斗力强,因此,我们不怕科学家多。”


4. 雄厚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是应对美国制裁、夺取胜利的保障


美国对中国高科技的封锁和制裁让举国清醒,认识到基础科学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主席2020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任正非是极少数真正明白基础科学重要性而且身体力行的企业家,华为是中国极少数真正重视基础和原创理论和原创科技研发投入的企业。华为目前有数千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致力于基础和原创理论或原理的发现,换句话说就是“将金钱变为知识”


任正非对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有许多精辟论断。


任正非说:“十几年来,如果公司没有对基础科学和研究的重视,没有与世界前沿科学家的深入合作,没有对基础研究人员的重视,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雄厚的理论技术与工程积淀,那么面对美国的打压和封锁,存在的难题可能就无法化解。”


5. 对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要有不同的激励、评价和考核机制


如何评价和考核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管理难题。任正非和华为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任正非说:“科学,无尽的前沿,前沿在哪?未来的奥秘在哪?我们并不知道。所以,我们无法量化地评定科学家们所做出的成绩,甚至我们的科学家管理团队和专家管理团队也评价不了,也无法指导科学家所做出的理论成就。”


“对于走科学家道路的人,我们曾提倡用清华教授的待遇来衡量你们的学术贡献。结果心声社区上对我骂声一片,说我不重视理论研究。其实,并不是我们不重视理论,只是相对于专家路线,科学家所探索的未来奥秘我们没有办法量化地评价。


6. 对于解决实际商业问题或者负责打粮食的员工,就应该采用量化的考核和评价机制,这是比较成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任正非说:“第二条是走专家的道路,用你掌握的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商业问题。拿着你的手术刀参加我们杀猪的战斗,根据猪的肥大、关键节点突破的价值、战役的大小来量化评价,猪杀得多、杀得肥,根据战功有机会升为中将。这就是美军的标准,首席士官长的地位相当于中将,我国相当于旅、团级。”


专家就要做专。就像煮面条一样,就差点味精,那把味精一放,面条好吃了,就可以卖多一点钱。专家就要去做那道味精,去支持前方,直接参加作战,作战成绩是比较客观的。专家做出了贡献就应该得到正确评价,专家的评价基准比科学家的评价基准要清晰。”


“对于过去已经做出贡献的专家,如果有评价不公的情况,可以追溯,把过去不公正的评价改过来,该补给你的就补给你,就像无线的Massive MIMO团队。也不光专家,过去有一些干部工作中有错误,今天改正了,我们也要正确评价,发挥积极性,不要老揪住别人不放。”


7. 对于既创造科学知识,又创造商业价值的人员,如何考核和评价呢?


如何评价和考核既能创造科学知识、又能创造商业价值的人?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管理难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管理难题,是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原因。


任正非说:“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商业价值驱动的应用研究也可能结合起来,既创造科学知识、又能创造商业价值。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斯托克斯教授倡导的巴斯德象限创新,也是去年新的《无尽前沿法》提议将美国科学基金会改组成为科学与技术基金会的原因。”


“我们还要去寻找‘又瘦又胖’的人,就像冯·诺依曼那样,既能解决理论问题,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跟何庭波、查钧开玩笑说:教授教授就是越教越‘瘦’,杀猪的就越杀越‘胖’。还有一类人才介于 ‘瘦’与‘胖’之间,学术素养非常高,同时又擅长解决工程问题,既能当教授,又能拿手术刀杀猪。不‘瘦’怎么能杀猪呢?不杀猪怎么能‘胖’呢?


‘又瘦又胖’的人如何评价?纯粹搞理论研究的有价值评价体系,纯粹走进工程领域的人也有评价体系,对于又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人呢,我们暂时还没有评价体系,华为能不能创造一个评价体系来呢?”


8. 必须创新激励、评价和考核机制,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完美结合起来


只有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加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或生产力,基础研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公司或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任正非用“拉瓦尔喷管”来形容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研究的加速转化。拉瓦尔喷管能够使气流从亚音速到音速,直至加速至超音速。


任正非说:“我们公司现在有两个漏斗:第一个漏斗是2012实验室基础理论研究,这个漏斗是公司给你们投入资金,你们产生知识;下面一个漏斗是开发队伍,公司给他们资金,2012实验室给他们知识,当然还有社会的知识,他们的责任是把产品做出来,创造更多商业价值。连接两个漏斗的中间结合部就是拉瓦尔喷管,你们有学流体力学和动力学的,知道拉瓦尔喷管的作用,就是通过加速方式使得我们的研发超前变现。”


9. 更加尊重知识分子,更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公司才会有力量


这是近代人类科学、技术和经济进步所揭示的一个基本规律。


任正非说:“经过这次美国对中国科技脱钩的打击,以及疫情的恶劣蔓延事件,会使我们更加尊重知识分子,更加尊重科学。我们要对教师的地位、医生的待遇给予重视,尊重知识分子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有丰富多彩的美好世界。当一个事情出现普遍现象,一定要从制度改革入手,尊重与善待被改革群体的积极性。也只有你们理解了公司的战略,公司才会有力量。”


“因此,面对未来的基础研究,或许需要几十年、几百年以后,人们才看到你做出贡献。你的论文或许就像梵高的画,一百多年无人问津,但现在价值连城。梵高可是饿死的。你是先知先觉,如果大家现在都能搞得懂你所研究的理论,你还叫科学家吗?如果只有一、两个人搞明白了,你们两个惺惺相惜一起喝杯咖啡聊聊,也能互相启发,互相鼓舞,互相打气,我们不要求一个人同时具有两面的贡献。”


10. 华为要始终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今日世界,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尤其是那些天才、奇才、怪才。争夺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是世界顶级公司的核心战略。


华为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不断夺取胜利,闯入无人区,就是因为任正非自始至终强调优秀人才的重要性,始终要求公司敞开胸怀,解放思想,不拘一格用人才。


任正非说:“我们要敞开胸怀,解放思想,敢于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公司处在战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冲锋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只要他足够优秀,愿拿着手术刀来参加我们杀猪的战斗。”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打开桎梏,不拘一格用人才,咱们也能出现伟大的科学发明、重大工程实现。”


11. 创新薪酬体系,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


要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就必须创造出富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和薪酬体系,创造出能够吸引最优秀人才的文化氛围和管理制度。


任正非说:“我们一定要开阔思想,多元化地构筑基础,避免单基因思维,也要允许偏执狂存在。要转变过去以统一的薪酬体系去招聘全球人才的思路,要对标当地的人才市场薪酬,对高级人才给出有足够吸引力的薪酬包。吸引美国的顶尖人才,就要遵循美国人才市场的薪酬标准。我们未来要胜利,必须招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要国际接轨,并且在当地国家要偏高,这样才能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


12. 公司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要充分鼓励颠覆性创新


任正非说:“颠覆性的创新,即使最终证明是完全失败的,对我们公司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在失败的过程,也培养出来了一大批人才。正是因为我们研发经历过的一些不成功经验,才成长出了很多英雄豪杰,在座各级干部不都是浪费出来的嘛,对吧?”


“因此,我们在颠覆性创新中不完全追求以成功为导向,成功与不成功只是客观结果,颠覆创新中的失败也会造就很多人才,他们要把自己的经验和思想全部分享出来,一是能够启发别人,二是换一个岗位,带着这个曾经失败的方法,可能在其他领域中取得成功。”


“我们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不能简单地通过成功或失败就来做评价,成功的就打A,不成功的就打C打D,这是不行的。电视剧《国家命运》关于原子弹的引爆,当年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邓稼先主张的当量法,从管子的两头推动两个半块的铀合并到一起,到达临界状态产生裂变。缺点是接触面爆炸后会把后半部分还没有进入临界质量的铀炸飞了。


另一种是王淦昌主张的内爆法。国家最终选择了邓稼先的当量法,这个方法相对容易一些,国家先采用了这个方法,这种方法浪费很大,是有接触的一部分炸了,其他的就炸飞了。内爆法的优势可能会更明显一些,体积小但爆炸效率高。


我们对干部们的要求,无论社会价值大小,都要做出正确评价,不埋没曾经走过这条路的人,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13. 必须创新激励、评价和考核机制,激发95后、00后年轻人由兴趣带来的内在驱动力,给年轻人以更多创新创造的自主权


任正非:“首先,我认为,这点在我们公司是尤其能发挥的,因为我们有充足的经费支撑你们做一些基于兴趣的研究和探索。


“第二,我们既要有集约机制,又要有创新动力。对于市场部门的要求是集约的,以限制他们的边界,需要他们把产粮食放在第一位。初级阶段首要目标是要养活自己,伟大理想的高级阶段往后面放一点。比如,港口与海关智能化,能否三年完成对全球70%的港口提供智能化服务?煤矿军团能不能在2-3年技术成熟,然后对全世界提供矿山智能化服务?”


“但对于2012实验室,公司从未给过你们过多约束。比如,有人研究自行车的自动驾驶,公司没有约束过他。我们要生产自行车吗?没有啊。这是他掌握的一把‘手术刀’,或许以后会发挥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巨大的商业价值。”


“第三,现在年轻人大多数都摆脱了温饱问题,把兴趣爱好作为第一位。不像当年的我们那么有饥饿感,升个官、涨个级、多点奖金,我们就干。现在年轻人很多是为了爱好而工作,你在追寻事业的过程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是为了兴趣爱好,就别把物质激励看得那么重。教“瘦”待遇就可以了,就很伟大了,回家告诉丈母娘,丈母娘肯定说‘瘦’了好!年轻人有新生的活泼力量,我们就不拘一格降人才。”


14. 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是一切创新的基本前提,也是任正非始终坚持和强调的基本管理理念。开放是华为的灵魂


任正非说:“软件要走向开放的进攻路线,组织和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开放和学习,任何时候都要避免闭门造车。”


“我们要坚决走开放的道路,决不闭关自守。只要有条件,我们要坚决与世界先进公司开放合作。”


“华为要调整用人思路,我们吸收人才不局限于电子领域,还包括力学、水利、建筑……等专业,走多元化的道路。”


“每当遇到一个攻坚节点时,内部一起喝杯咖啡,有人用数学方法解决,有人用架构优化的方法解决,大家一碰撞,说不定难题就不难了。咱们园区里为什么有这么多咖啡厅,就是希望大家在碰撞交流中,互相启发。碰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15. 华为的企业文化还比较僵化,必须改变。要避免单基因思维


任正非说:“华为的文化就像蛭形轮虫一样是单基因链,多一些交流就多一些裂变,碰撞就会有优质的想法突现。”


“华为的文化比较僵化,是单基因动物,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有冲突,有冲突才有突变,‘丙种球蛋白’人才来源多方面,也是产生冲突的方式之一。”


16. 美国的文化是多基因文化,多基因文化有利于创新


美国为什么能够始终领先全球科技创新?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大问题。最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拥有一种自由、多元、包容的文化。


任正非始终强调要向美国学习,任何时候都要虚心向美国学习,向一切先进学习。


任正非说:“美国是多人种、多文化、多基因、也多冲突,还有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允许个人胡说八道。这种冲突就可能会产生井喷,不知道哪个人什么时候就被突然冲明白了。Intel怎么出来的?就是仙童公司解体时,几个年轻人在餐巾纸上画模型,就诞生了今天的Intel。”


17.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这是任正非的名言,广为人知。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我理解这句话的本质含义就是创造一种自由交流的氛围,让专业不同、部门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的人都能够自由交流,相互碰撞,激发出智慧和知识的火花和灵感。


现代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曾经说,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能够自由自在地和不同人士交流,是他创造性灵感的重要来源。


当年意大利弗洛伦萨大公国的统治者梅迪奇家族赞助众多的科学家、艺术家、诗人、哲学家,经常邀请他们一起聚会讨论,相互争论,互相碰撞,创造出“文艺复兴”的伟大奇迹。


研究创新的学者已经发现,跨界交流或跨界融合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源泉,学者们将跨界交流和融合的效果称之为“梅迪奇效应”。


任正非说:“我们将在上海青浦基地规划100多个咖啡厅,全部由公司设计装修好,交给慧通的高级服务专家来创业经营,实现服务的专业化、高端化。我们把环湖的十公里路叫‘十里洋场’街,把园区中那个湖叫类日内瓦湖,湖边路边遍地都是十分优美的咖啡厅,适合现代青年,吸引一切才俊。打造适合外国科学家工作、生活的氛围。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让外脑们在这里碰撞、对冲,这个冲突就会产生一种新的井喷。”


“主动去与跨界的人喝咖啡,多喝咖啡,你不就能吸收他的思想了吗?这会对你的研究成果产生贡献。大家要去看蛭形轮虫的故事,我为什么反复说这个故事,就是希望大家要多交流,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与合作伙伴一起胜利,换来粮食,才能爬上喜马拉雅。”


18. 华为为什么要拼命研究6G?


任正非说:“立足于这个研发体系上,我们不仅仅要在5G上引领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是要在一个扇形面上引领世界。”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拼命研究6G呢?科学,无尽的前沿。每一代的无线通信都发展出了新的能力,4G是数据能力,5G是面向万物互联的能力,6G会不会发挥出新的能力,会不会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无线电波有两个作用:一是通信,二是探测。我们过去只用了通信能力,没有用探测感知能力,这也许是未来一个新的方向。


6G未来的增长空间可能就不只是大带宽的通信了,可能也有探测感知能力,通信感知一体化,这是一个比通信更大的场景,是一种新的网络能力,能更好地支持扩展业务运营,这会不会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


所以,我们研究6G是未雨绸缪,抢占专利阵地,不要等到有一天6G真正有用的时候,我们因没有专利而受制于人。”


“我们过去强调标准,是我们走在时代后面,人家已经在网上有大量的存量,我们不融入标准,就不能与别人连通。但当我们‘捅破天’的时候,领跑世界的时候,就不要受此约束,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创建事实标准,让别人来与我们连接。就如当年钱伯斯的IP一样,独排众议。”


19. 未来终端究竟是什么样子?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


在美国极端打压下,终端业务尤其是手机业务处在相当艰难的处境。从公司层面看,哪些领域未来会有大机会,公司是否考虑加入新领域?有没有新的方向指引?


任正非说:“终端是一个复杂的载体,有那么多复杂的功能和应用,不仅仅是一个通道,也不仅仅是手机。终端也不仅仅是芯片问题,涉及很复杂的问题。这一点乔布斯是很伟大的,创造了手指画触屏输入法。”


“未来的信息社会是什么样子?信息的体验全靠终端,最重要的载体也是终端,因为传输设备、软件等看不见、摸不着。终端将来是什么形态我也不知道,但肯定不只是手机,还包括汽车、家电、可穿戴设备、工业设备……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继续努力,还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攻关。”


20. 要高度重视化学或材料科学的研究


任正非:“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我国比较重视实验科学,对理论研究不够重视。现在也一样,公司不能目光短浅,只追求实用主义,那有可能会永远都落在别人后面。”


“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论突破,尤其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科学领域,基本上是日本、美国领先,我们要利用全球化的平台来造就自己的成功。你们在短时间内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和贡献,这很不简单,继续努力做下去。”


“我国也经历了泡沫经济的刺激,年轻精英们都去‘短平快’去了,我国的工作母机、装备和工艺、仪器和仪表、材料和催化剂研究……相对产品还比较落后,我们用什么方法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试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


21. 在纯软件领域,我们要敢于领先世界。软件重在建格局,要敢于扎到根、捅破天


任正非说:“公司为什么这么重视软件,因为在软件领域,我们未来的发展基本不受美国控制,有较大独立自主权,可以扎到根,捅破天。我们要敢于在这个领域聚集优秀人才;同时趁美国排外的时期,大量吸收海外优秀人才、有经验的专家,包括外国人。沉着镇静,一步一步地稳妥前进。”


22. 任正非和华为为何如此重视软件领域“捅破天,扎到根?”因为未来软件将吞噬一切


任正非说:“未来软件将吞噬一切,说明未来信息社会的数字化基础架构核心是软件。数字社会首先要终端数字化,更难的是行业终端数字化,只有行业终端数字化了,才可能建立起智能化和软件服务的基础。


鸿蒙、欧拉任重道远,你们还需更加努力。鸿蒙已经开始了前进的步伐,我们还心怀忐忑地对它的期盼。欧拉正在大踏步地前进,欧拉的定位是瞄准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和生态底座,承担着支撑构建领先、可靠、安全的数字基础的历史使命,既要面向服务器,又要面向通信和实时操作系统,这是一个很难的命题。”


23. 充分借鉴日本、韩国在高科技领域赶超先进国家的经验,始终致力满足客户需求,聚焦性价比创新


任正非对华为赶超世界、引领世界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基于对基本商业逻辑的深刻把握,基于对先进国家相互赶超的历史的深刻洞察。善于学习和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是任正非开放、包容、多元思维的具体体现。


任正非说:“80年代日本抓住了大型机、计算器的DRAM高质量高可靠需求(25年保质期),基于戴明质量管理法,做到DRAM质量远超美国,取得50%份额。90年代PC取代大型机成为DRAM主要市场,韩国抓住PC对DRAM低可靠性的要求(5年保质期),用低成本创新实现了弯道超车,聚焦性价比创新,超越日本。


商业的本质是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任何不符合时代需求的过高精度,实质上也是内卷化。所以,我们要在系统工程上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这两年我们受美国的制裁,不再追求用最好的零部件造最好的产品,在科学合理的系统流量平衡的方法下,用合理的部件也造出了高质量的产品,大大地改善了盈利能力。”


24. 华为最终体现的社会价值是算力


任正非说:“第一,从公司角度来看,我们公司最终体现的社会价值就是算力,通信也是给算力提供服务的。第二,从国家层面来看,包括算法在内的根技术,对我们国家安全和国家进步来说都是必需的。


中国将来要推行‘东数西存’‘东数西算’,未来中国有没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二算力的国家呢?完全可能。


那我们怎么算呢?首先我们要有先进的方法,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先进的方法是什么。如果作为第二算力的大国,如果承载基础算力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如何保证国家信息产业的安全呢?”


25. 华为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任正非喜欢讲一个故事:“抗日战争爆发时期,许多优秀大学生加入了战地作战,个人在这个社会中就像拼图板一样,你只是其中一块,很多块拼出来才是一个大的扇面。


食堂里贴了一张宣传画,一个十六岁的远征军士兵在战场上,接受美国记者采访的一段话:‘中国会胜利吗?’‘中国一定会胜利的。’‘当中国胜利后你打算干什么?’‘那时我已战死沙场了’。


这不正是我们华为今天的时代精神吗?1941年莫斯科大雪中,数十万仓促而聚、混乱不堪的苏联红军,在红场阅兵,杂乱的队伍英勇地通过红场,他们视死如归地从阅兵场直奔战场的伟大精神,不正映照着我们今天。我们不也是从两年前在混乱的惊恐中反应过来,形成今天的雄赳赳气昂昂杂乱有力的阵列吗?


26. 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


任正非说:“我们的道路是非常宽广的,但有时也十分曲折、艰难和波澜起伏。我们要充满信心。总会迎着朝阳的。


选择罗兰格,选择专业

关注公众号
查看更多分享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