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

陈春花: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

日期: 2020-03-23

导读:赫塞-布兰查德的模型告诉我们,所有员工都处在一个分布状态中,如果你懂这种分布,又懂得要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其实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发挥作用。

管理实践中一直都有关于什么样的领导方式有效的讨论,大家对这个问题有着各式各样的解答。下面我介绍三个领导理论。我不会从纯理论的方式来做介绍,而是想告诉你,这些理论所研究的结论,对实际发挥领导职能的作用是什么。


01 赫塞–布兰查德模型:

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发挥作用


赫塞–布兰查德模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原因就在于,在所有的员工管理当中,员工其实是处于一个分布状态中。


赫塞–布兰查德模型告诉我们,用两个维度来看员工,就可以把这个分布做出来。一个维度是员工的能力,另一个维度是员工对公司的认同,这两个维度合起来称为员工成熟度。


按照这两个维度,员工一定会分成四种:第一种叫有心有力,即热爱公司且有能力;第二种叫有心无力;第三种叫无心有力;第四种叫无心无力。


在这个分布里,有两件事情你必须要接受:第一,在公司当中,能产生高绩效的员工大概就占30%左右。你不可能得到100%的员工都非常棒。第二,这个分布是动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整体的水平往上升。并不是说裁掉哪部分人,公司的水平就会升,这是不太可能的。


如果你能够懂得员工是这样分布的,又懂得要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其实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发挥作用。对有心有力的员工,你要用的是授权;对有心无力的员工,你就得参与;如果是无心有力的员工,其实你就得推销;无心无力的员工,你就得用吩咐。


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我不怎么挑员工,谁跟我一起干都行,我就琢磨你属于哪一种人。有心有力的,我就给予极大的授权,你去做就好,出问题我来担,大家就很高兴,迅速把业绩拉起来;无心有力的,我就不断地激励,告诉他做好了会得到的好处是什么,做得更好之后,好处又是什么。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无心有力的人其实也会做得非常好;而对于无心无力的人,其实就得调整。


最后,我有两点要提醒你:


第一,对于有心有力的员工,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授权和信任因为这一部分人是最有可能成为核心团队成员的人。如果不给他们足够的授权和信任,这批人会离开,他们离开对你的伤害是最大的。

 

第二,最有可能成为无心无力的人,其实是老员工。他觉得公司应该爱他,而不是他应该爱公司,另外他的能力可能跟不上。如果因为他在公司的时间长,你觉得很放心,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有可能就会陷入僵局。


02 途径–目标理论:

核心人才的领导方式


途径-目标理论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核心人才发挥作用。它告诉我们,核心人才实际上可以自己去取得绩效,他不依赖于领导者的行为。不管是一个武断的领导,还是一个慈祥的领导,他都完全可以自己去取得绩效。


对这一组人除了授权之外,你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找到一个途径,让他能够去取得绩效。在找这个途径时要注意两件事情:第一,注意员工的需求;第二,注意他所承担任务的复杂程度。


不仅是对核心人才,对创新人才和研发人才也要用途径-目标理论。因为这一组人都有共同的特点,他们属于有心有力的这一组人,你就要很清楚地知道应该怎么对他们。下面我用一个例子来帮你理解这个理论。

特别早的时候,我在广州调研一家当时很大的民营企业,这家企业的销售额是十亿。创始人是小学毕业,他能够做十亿销售额的原因是,他们给全球最大的两家空调公司做配套。

我问创始人,为什么你有机会给全世界最顶级的中央空调品牌做配套?他说因为我有技术人员,我的技术人员非常强。我问,你的技术人员都有谁?他说我有五个博士。在二十多年前,一个民营企业能有五个博士,这是非常特殊的事。


他说因为有这五个博士,就可以给顶尖的空调品牌做配套。我说这五个博士难道别人不会来挖吗?他说挖,而且用高于这里的薪水来挖他们。我问,为什么他们没有走?创始人就让我自己去问这五个博士。我问到第三个就没有再问了,我就知道这些人是不会走的。
第一个博士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们公司好不容易赚到钱买了一辆汽车,那个年代有汽车是很大的一件事情,都是进口车。但老板说,这个车只有他们五个人能用,老板自己也是骑单车上班的。然后这个车,不仅是博士自己能用,博士们家里有任何事都可以用,等于是五个博士的私家车。
第二个博士讲了第二个故事。他想让儿子去读广州最好的一家小学,但是进不去。后来老板知道这件事了,就捐钱给那个小学,唯一的交换条件就是这个博士的儿子能去上学。
第三个博士讲了第三个故事。老板说,我们这些博士只会做研究,不太懂生活,照顾不好自己。所以公司规定博士的家属都要发工资的,而且工资非常高,工作只是照顾博士,别的都不用做。
这三个博士讲完之后,我就知道这些人肯定不会离开。


 

其实做这些事的成本并不高,因为来挖这些人的公司开出的薪资绝对是要高得多,但是他们都没有动。这就叫途径-目标理论。


我没有说你一定要按照这个方式去做,但是对于核心人才和研发人员,你始终要记住两件事情:第一件,他有能力取得绩效;第二,你得找到一个途径,让他愿意去实现目标。


请你检讨一下,你是否了解核心团队的需求?核心团队最重要的是,你可不可以找到一个途径,满足他的需求,然后他帮你实现目标。


03 塑造型领导理论:

激活新生代员工


塑造型领导理论主要是对新生代员工的。新生代员工跟我们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价值观的差异,所以叫“新生代”。在面对新生代员工时,我们要让领导的职能发挥得比较好,让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发挥作用,就要注意三件事情。


第一,具有领袖的气质,用使命去驱动。领导者本人要有领袖气质,不能只当个领导者,而是要成为领袖。领袖跟领导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领袖用使命去驱动。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没有想过要颠覆世界,只是想把自己做好,变成添砖加瓦的人,这是我们的价值观,所以以前的管理相对比较好做。但与我们不同,现在年轻人来了就是要颠覆你、颠覆世界的,所以你一定要有能力与他讨论使命感,这就叫使命驱动。


第二,个人的关心。我们在组织管理里面,其实不怎么关心个人。但是在新生代员工的管理中,你必须关心个人,因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Facebook会有一个规定,下午四点钟每个人都可以来跟创始人聊天。


第三,心智的激励。做任何事之前我们都有个判断,就叫心智模式。新生代员工因为价值观和我们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心智模式跟我们的差异也非常大,这就要求你对他们能够在心智上进行调整。



举个例子,我自己就受到很多这方面的调整。
九几年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华南理工的同学作报告,主题是作为一个年轻人,如果想要成为一个高效能的人,应该要做的七件事情。后来我把这些报告整理成了一本书,叫《高效能青年人的七项修炼》。这么多年来都没有问题,到2011年的时候出问题了。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心智的差异。
当我讲完之后,到学生的提问环节,有个学生举手站起来问,陈老师,你讲的东西都对,但你首先说要怀有梦想,我觉得没有必要,人为什么一定要有梦想?
我说,那你没有梦想,你为什么来读大学?他说,我没想读,是我父母叫我来读的。
这时候我就发现语境对不上了,因为心智不一样。
第二个学生又站起来问,陈老师,你说实现成功要付出努力,要艰苦攀登,你怎么这么笨呢?你为什么不租个直升机直接上到山顶呢?为什么要自己苦苦去爬呢?
这个语境又没办法谈了。这是我第一次心智被调整。第二次在2013年。
那次是在大讲堂上课。我上课一般先讲概念,然后阐述、分析,再找理论支撑。阐述的过程中需要用一些数据,我刚写完数据,就有个学生举手。
他说,陈老师你错了。我说,我错在哪里?他说,你这个数据错了,我昨天半夜两点钟看数据,跟你这的数据不一样。我说,你半夜两点钟为什么不睡觉?他说,我就琢磨你明天要用数据,这么久了我都没找到你的毛病,我估计就在这个地方能找到。
这时候你就发现上课的挑战大了,因为他不是来上课的,他是决定来挑毛病的。


 

新生代员工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三样东西,第一,价值观;第二,生活方式;第三,心智模式。他对所有东西下判断之前的逻辑跟你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说成功是要奋斗的,他认为成功是可以借助方法的;你说人应该有理想和梦想,他说其实不需要,就这样过生活也可以。


在这种多元的情况下,对新生代员工的管理一定是要调心智的。否则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目标和责任就没有人来背,因为他可能不认为这是他的责任;第二,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形成整个企业的组织文化。所以对于新生代员工,你可能必须要用塑造型领导理论。

  文章来源于网络

选择罗兰格,选择专业

关注公众号
查看更多分享内容